第六十六章 延英問對
關燈
小
中
大
宦官賫詔旨抵達姑臧城中,當眾宣讀,要李汲回朝獻俘,且於今秋對蕃的戰事,聖人還有所諮問。
李汲恭接聖旨,擺宴款待天使,但說才剛擊蕃歸來,軍政事務繁冗,不便遽行——卻也不辭,只請天使在城內多住幾天,等他的消息。
轉過頭來,李汲詢問諸將吏,我該不該回去啊?高郢道:“尚結息雖退,今秋或將覆來,而我兵寡,分守四州之地,初覆玉門、墨離等軍,難免捉襟見肘。既然聖人見召,太尉不可不歸,但請勿久淹留,盡快返回河西來為好。”
南霽雲也說:“太尉自當早去早回。”眾皆附和。
李汲註目嚴莊,嚴莊雙眼微瞇,使個眼色,那意思:過後咱們私下裏談話。
於是會後,李汲便將嚴莊請入書齋,屏退眾人,詢問他的意見。嚴莊道:“我知太尉有久駐河西、鎮西之意,且蕃賊雖退,實力尚存,西陲也委實離不得太尉。太尉或恐此去長安,往而不返,乃至功敗垂成麽?其實不必憂慮。”
李汲不說話,只是望著他。
嚴莊道:“在某看來,今聖比起先帝來,還是知道些進退的,且初登基時有誘殺來瑱之事,遂使荊襄變亂,繼而梁崇義割據山南東道,四方藩鎮由此不信中朝,聖人深自懊悔,必然引以為戒。便郭令公交卸副元帥,也是在先帝之時,若易以今聖,必不辦此……”
李汲嘴角略微一撇,狗膽包天地說道:“今聖論手段,遠不如先帝,比膽量,便更望塵莫及了。”
嚴莊聞言楞了下神兒,本能地左右瞧瞧,嗯,一個人都沒有,且這兒也沒屏風……這才笑道:“先帝自然是有手段,有膽量的——失洛陽,歸罪於郭令公,貶忠臣,歸罪於李輔國,自以為片葉不沾身,其實人皆識而不言,純屬掩耳盜鈴罷了。”
李汲冷哼一聲:“嗯,欲殺其親子,也以酒醉為辭,且可歸罪於張皇後。”頓了一頓,反問道:“嚴先生的意思,今上不敢讓我做郭令公第二,我自可放心大膽返回長安去?”
嚴莊點點頭,說:“今日之勢與往昔不同,淄青、成德不朝,國家莫耐其何,太尉歸朝,若反為留,只恐天下洶洶,無人再敬服朝廷。且河西一道,由太尉親手規覆;韋城武、高崇文等將吏,皆太尉所簡拔;糧秣物資,無須朝廷供給,太尉自籌;將兵、百姓,皆視太尉若神……倘若易以他人,誰能安上下而守地方?若蕃賊再來,又如何處啊?
“且自先帝至德以來,中書門下,難得的群賢畢至——當然啦,王夏卿(王縉)只是湊數的——楊公權以身作則,李貞一剛直不阿,崔祐甫寬簡能察,便聖人下亂命,彼等焉能不諫,誰會妄從?是故太尉回朝,不過給朝廷些臉面罷了——若太尉不朝,則與李寶臣、李正己輩何異?”
李汲笑笑:“是啊,就連薛嵩、朱泚、梁崇義都朝了,我難道還不如那幾個貨麽?”
嚴莊繼而又勸說道:“且看今日堂上,於太尉還朝事,無人出言阻止,是人心都在中朝也,太尉不可逆勢而行啊。”
李汲也正在考慮這個問題,便問嚴莊:“先生昔在安祿山麾下時,將吏對於中朝,是何看法?”
嚴莊微微苦笑道:“大多是些胡兒,但知安郡王,誰識唐皇帝?唯我與高尚、周摯算是士人,卻又從未進舉,更未入仕,只認安賊是主……”
“先生今又如何?”
嚴莊狡黠地一笑:“實言相告,若河西可以自立,難道我不希望再做宰執麽?”
李汲心說是啊,我當初跟李泌就說得很清楚,自從魏博以來,直到朔方、河西,我的幕僚班底就都是從中原各地招募而來的,且不少都是讀書人,心向中朝,這跟過往的安祿山,以及如今的幽州、成德、昭義軍等都截然不同。
理由也很簡單,一則我初掌魏博時,就等於是空降過去的,手底下沒人,得求爺爺告奶奶,請朝中的友朋幫忙舉薦;二則士人樂意通過藩鎮僚屬為跳板,積累功勳後直入中朝,這也是安史之亂以後才蔚然成風的,從前的安祿山就沒這條件。
至於薛嵩、李寶臣等人,他們等於是繼承了安史的遺產,既包括地盤、軍隊,也包括幕僚班底,沒空餘讓給其他地區的士人了。
所以我跟朝廷的關系是割不斷的,擁兵自重猶可,打算割據一方甚至於分疆裂土,進而掀起反旗,手底下沒幾人願意跟著走——起碼常念張巡遺命的南霽雲就絕不肯答應。唯此,才能在保證國家不分裂,民族不遭禍亂的前提之下,嘗試鉆藩鎮制度的空子,以謀自身的事業,以及家族的太平安康。
若非如此,李泌不會幫忙使我得掌河西;我自己心裏某道坎兒也邁不過去。
真可惜,此非後世,否則只要找人把方才堂上諸將吏請我奉詔還朝的情形攝錄下來,建個小號放上網去,就很有可能打消李豫和宰相們不必要的顧慮啦。
於是朝嚴莊一拱手:“多謝先生指點,則此番還朝,先生可肯隨我去麽?”
嚴莊搖搖頭:“我今日不歸,朝廷遲早相召;今日若歸,朝廷反倒不會再記得我了……”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三月上旬,李汲帶同幕僚盧綸、呂希倩等人,率精銳牙兵五百,押解莽熱以下,所俘吐蕃軍將四十餘人,啟程南返。途經涇原、邠寧時,都與其節鎮將校歡宴暢飲,停留數日,趁機大造聲勢。
——他沒從鳳翔走,因為跟府尹兼節度使的高昇舊有嫌隙,不大對付。
足足走了將近兩個月,方才在端午前幾日抵達長安近郊,李豫命鄭王李邈和宰相李棲筠盛排儀仗,親出金光門相迎,旋即在太廟前獻俘。長安市民夾道圍觀,李汲特意使部眾高叫:“仰賴聖人之威,李太尉逐蕃歸來矣。此戰已通西域,行見殊方異貨,再集兩市,朝廷府庫,從此充盈,京畿軍人,鹹享太平安樂——君等可歡喜麽?!”
百姓皆拜,口稱:“聖人明德,太尉武勇,重造太平,上下鹹樂!”
李棲筠壓低聲音對李汲說:“未免太過張揚了。”
李汲笑笑:“人氣或可由此而振,強過百萬雄兵。”
太廟獻俘,皇帝李豫、皇太子李適等盡皆身著冕服,接受李汲以下,群臣賀拜,以及俘虜們的伏地叩首。旋即李豫下詔,赦免諸蕃,尤其莽熱有陳奏蕃情之功,賜第崇仁裏。
接下來,便是宰相們設宴,為遠道而來的將士接風。李汲才剛喝了幾杯酒,便有宦官小碎步跑來,請他入禁中去接受皇帝的咨問。
李汲心說李豫你還真心急啊,假模假式整頓衣冠,辭別百僚,直往大明宮而去。才進明鳳門,便有兩個紅袍宦官迎上前來,叉手深躬:“拜見太尉。”
李汲定睛一瞧,都是熟人啊,這不是竇文場和霍仙鳴麽?趕緊還禮,說:“我等皆是故交,不必行此大禮——然二君身領禁軍多年,難道還得不著一件紫袍穿麽?”
霍仙鳴諂笑道:“豈敢與太尉同服色。”竇文場則說:“但聖人垂愛,穿什麽都無所謂啊。”李汲心說別扯了,你倆都是官兒迷,想當年就時常望著李輔國、程元振、魚朝恩的背影流口水,當我不知道啊?
二宦領著李汲進入宣政門,一名紫袍宦官早在門內拱手相接——自然是王駕鶴了。李汲行過禮,問:“聖人在何處見我?”王駕鶴滿面堆笑地答道:“延英殿。”
李汲笑道:“我卻不老。”
延英殿在延英門內,距離中朝僅僅一墻之隔。唐肅宗李亨時代,因為宰相苗晉卿年老,行動不便,每逢咨問,便不讓他深入內朝,跑蓬萊、金鑾、麟德殿去啦,而候之以延英殿——延英召對,就此成為美談。由此李汲才開玩笑說,我又不老啊,還走得動,何必要聖人主動到延英殿來等我呢?
王駕鶴解釋說:“近年來,宰相奏對,或聖人有所諮問,都在延英殿。”李汲心中微微一凜,心說李豫你啥意思?是僅僅示之以親厚呢,還是有把我留下入中書門下的用意?政事堂我可不去啊,能力有限,管不了整個大唐,最關鍵的,不可能我一個人說了算啊……
李豫在延英殿召見李汲,破天荒的,身邊不但有鄭王李邈,還有皇太子李適,一邊兒一個侍坐。見面之後,問問前線的戰事,河西與西域的現狀,李豫隨即引入正題:“吐蕃方有使來長安,請和,則卿以為,可許之否?”
李汲叉手問道:“不知是怎樣的請和法?”
李適在旁插嘴:“蕃使請以今日之界,勘為永界,並請我唐再降公主,兩家重結甥舅之好。”
李汲當場表態:“絕不可允!”
旋即解釋說:“蘭、鄯等州,仍陷賊手,沙州亦未規覆,豈能言和?若吐蕃果有城意,便當後退,兩家仍以蒙谷、赤嶺及祁連山、阿爾金山為界。”
李豫嘆息道:“連年征戰,將士勞碌,百姓流離,朕實不忍……何妨先暫許之,等積聚數載後再謀呢?卿以為如何?”
李汲直接搖頭:“不可。請先言隴右,蘭州不覆,涼州腹背受敵,秦、渭亦無險可守,一旦蕃賊背盟,大舉來侵,我唐恐又將退至六盤山一線,距鳳翔咫尺之遙矣;再言沙州,控扼當金山口,我得之則可封堵蕃賊北出之路,西域得安,蕃踞之,東可威脅瓜、肅,西可侵擾安西,此兵家必爭之地也,不可久淪敵手。
“蕃賊侵隴右而陷河西,不過數載,唐胡人等,無不恨蕃,每日引頸東望,渴盼王師的拯救。則一旦國家許和,以洮水為界,且不覆沙州,百姓失望,以為國家拋棄彼等,乃必甘心從蕃矣,將來再謀規覆,百倍之難!且吐蕃,蠻夷也,本無信義,我唐天朝上國,豈可背信,既盟之而覆謀之?陛下聖德,必為所玷——懇請三思。”
李豫微微一皺眉頭:“百戰之餘,我唐尚有實力規覆失土麽?”
李汲道:“吐蕃遣使來請和,不過緩兵之計也……”他還不清楚馬重英是否已經扳倒了尚結息,是否已經說動吐蕃讚普,改變了對唐策略;但想也知道,即便是真心求和,已經占據了的土地,沒那麽容易再吐出來啊——
“賊既謀緩,則我必當謀急,如此才可不落敵之彀中。臣本意今秋便攻沙州,有望規覆。其隴上諸軍,暫時仍可采取守勢,蕃賊若大舉來,則挫之以堅壁之下,然後嘗試反擊;蕃賊若不來,可今日一堡、明日一城,徐徐奪之。要在使蕃知我無急盟之意,使百姓知國家不棄彼等,肯於呼應也。”
頓了一頓,又說:“陛下無乃擔憂國力尚蹙,錢糧不足乎?臣今已覆瓜州,地接北庭、安西,且待規覆沙州,封堵蕃賊北上之路後,便西去收服葛邏祿、突騎施——此皆欺弱畏強,首鼠兩端之輩,不難破也。由此絲路可通,最多三歲,必有西商馱負殊方異貨,逾蔥嶺,過西域而來涼州,甚至於長安者,我唐商賈,亦將販絲綢、瓷器於極西。
“由此貨貿流通,往來不絕,長安市面必定繁盛,國家收取市稅,府庫可實;覆將錢絹安堵流人,使於關中放心墾殖,倉廩也可充盈。到那時陛下一紙詔下,關中諸軍足食足餉而出,必能盡覆隴右!其間但固守,以李晟、馬燧等將之能,又有臣在北線牽制,必無喪敗之虞。至於蕃使,可以暫且敷衍之,然絕不可應允之。”
“則在卿看來,隴右、西域盡覆,到天寶時局面,需要幾載?”
李汲先搖一搖頭:“國家尚貧弱,恐難恢覆天寶十五載前後的舊疆,臣意西域只到蔥嶺,隴右只到蒙谷、赤嶺,便可與蕃為盟——十年之內,當可辦此。若還謀深入,甚至於滅蕃,便只能寄望於日後了。”
李豫註目李汲,徐徐問道:“則卿還要在河西耽擱十年麽?”隨即又為自己的話打補丁:“朕實在想念卿,望能日夕相見,一舒渴懷啊。”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李汲恭接聖旨,擺宴款待天使,但說才剛擊蕃歸來,軍政事務繁冗,不便遽行——卻也不辭,只請天使在城內多住幾天,等他的消息。
轉過頭來,李汲詢問諸將吏,我該不該回去啊?高郢道:“尚結息雖退,今秋或將覆來,而我兵寡,分守四州之地,初覆玉門、墨離等軍,難免捉襟見肘。既然聖人見召,太尉不可不歸,但請勿久淹留,盡快返回河西來為好。”
南霽雲也說:“太尉自當早去早回。”眾皆附和。
李汲註目嚴莊,嚴莊雙眼微瞇,使個眼色,那意思:過後咱們私下裏談話。
於是會後,李汲便將嚴莊請入書齋,屏退眾人,詢問他的意見。嚴莊道:“我知太尉有久駐河西、鎮西之意,且蕃賊雖退,實力尚存,西陲也委實離不得太尉。太尉或恐此去長安,往而不返,乃至功敗垂成麽?其實不必憂慮。”
李汲不說話,只是望著他。
嚴莊道:“在某看來,今聖比起先帝來,還是知道些進退的,且初登基時有誘殺來瑱之事,遂使荊襄變亂,繼而梁崇義割據山南東道,四方藩鎮由此不信中朝,聖人深自懊悔,必然引以為戒。便郭令公交卸副元帥,也是在先帝之時,若易以今聖,必不辦此……”
李汲嘴角略微一撇,狗膽包天地說道:“今聖論手段,遠不如先帝,比膽量,便更望塵莫及了。”
嚴莊聞言楞了下神兒,本能地左右瞧瞧,嗯,一個人都沒有,且這兒也沒屏風……這才笑道:“先帝自然是有手段,有膽量的——失洛陽,歸罪於郭令公,貶忠臣,歸罪於李輔國,自以為片葉不沾身,其實人皆識而不言,純屬掩耳盜鈴罷了。”
李汲冷哼一聲:“嗯,欲殺其親子,也以酒醉為辭,且可歸罪於張皇後。”頓了一頓,反問道:“嚴先生的意思,今上不敢讓我做郭令公第二,我自可放心大膽返回長安去?”
嚴莊點點頭,說:“今日之勢與往昔不同,淄青、成德不朝,國家莫耐其何,太尉歸朝,若反為留,只恐天下洶洶,無人再敬服朝廷。且河西一道,由太尉親手規覆;韋城武、高崇文等將吏,皆太尉所簡拔;糧秣物資,無須朝廷供給,太尉自籌;將兵、百姓,皆視太尉若神……倘若易以他人,誰能安上下而守地方?若蕃賊再來,又如何處啊?
“且自先帝至德以來,中書門下,難得的群賢畢至——當然啦,王夏卿(王縉)只是湊數的——楊公權以身作則,李貞一剛直不阿,崔祐甫寬簡能察,便聖人下亂命,彼等焉能不諫,誰會妄從?是故太尉回朝,不過給朝廷些臉面罷了——若太尉不朝,則與李寶臣、李正己輩何異?”
李汲笑笑:“是啊,就連薛嵩、朱泚、梁崇義都朝了,我難道還不如那幾個貨麽?”
嚴莊繼而又勸說道:“且看今日堂上,於太尉還朝事,無人出言阻止,是人心都在中朝也,太尉不可逆勢而行啊。”
李汲也正在考慮這個問題,便問嚴莊:“先生昔在安祿山麾下時,將吏對於中朝,是何看法?”
嚴莊微微苦笑道:“大多是些胡兒,但知安郡王,誰識唐皇帝?唯我與高尚、周摯算是士人,卻又從未進舉,更未入仕,只認安賊是主……”
“先生今又如何?”
嚴莊狡黠地一笑:“實言相告,若河西可以自立,難道我不希望再做宰執麽?”
李汲心說是啊,我當初跟李泌就說得很清楚,自從魏博以來,直到朔方、河西,我的幕僚班底就都是從中原各地招募而來的,且不少都是讀書人,心向中朝,這跟過往的安祿山,以及如今的幽州、成德、昭義軍等都截然不同。
理由也很簡單,一則我初掌魏博時,就等於是空降過去的,手底下沒人,得求爺爺告奶奶,請朝中的友朋幫忙舉薦;二則士人樂意通過藩鎮僚屬為跳板,積累功勳後直入中朝,這也是安史之亂以後才蔚然成風的,從前的安祿山就沒這條件。
至於薛嵩、李寶臣等人,他們等於是繼承了安史的遺產,既包括地盤、軍隊,也包括幕僚班底,沒空餘讓給其他地區的士人了。
所以我跟朝廷的關系是割不斷的,擁兵自重猶可,打算割據一方甚至於分疆裂土,進而掀起反旗,手底下沒幾人願意跟著走——起碼常念張巡遺命的南霽雲就絕不肯答應。唯此,才能在保證國家不分裂,民族不遭禍亂的前提之下,嘗試鉆藩鎮制度的空子,以謀自身的事業,以及家族的太平安康。
若非如此,李泌不會幫忙使我得掌河西;我自己心裏某道坎兒也邁不過去。
真可惜,此非後世,否則只要找人把方才堂上諸將吏請我奉詔還朝的情形攝錄下來,建個小號放上網去,就很有可能打消李豫和宰相們不必要的顧慮啦。
於是朝嚴莊一拱手:“多謝先生指點,則此番還朝,先生可肯隨我去麽?”
嚴莊搖搖頭:“我今日不歸,朝廷遲早相召;今日若歸,朝廷反倒不會再記得我了……”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三月上旬,李汲帶同幕僚盧綸、呂希倩等人,率精銳牙兵五百,押解莽熱以下,所俘吐蕃軍將四十餘人,啟程南返。途經涇原、邠寧時,都與其節鎮將校歡宴暢飲,停留數日,趁機大造聲勢。
——他沒從鳳翔走,因為跟府尹兼節度使的高昇舊有嫌隙,不大對付。
足足走了將近兩個月,方才在端午前幾日抵達長安近郊,李豫命鄭王李邈和宰相李棲筠盛排儀仗,親出金光門相迎,旋即在太廟前獻俘。長安市民夾道圍觀,李汲特意使部眾高叫:“仰賴聖人之威,李太尉逐蕃歸來矣。此戰已通西域,行見殊方異貨,再集兩市,朝廷府庫,從此充盈,京畿軍人,鹹享太平安樂——君等可歡喜麽?!”
百姓皆拜,口稱:“聖人明德,太尉武勇,重造太平,上下鹹樂!”
李棲筠壓低聲音對李汲說:“未免太過張揚了。”
李汲笑笑:“人氣或可由此而振,強過百萬雄兵。”
太廟獻俘,皇帝李豫、皇太子李適等盡皆身著冕服,接受李汲以下,群臣賀拜,以及俘虜們的伏地叩首。旋即李豫下詔,赦免諸蕃,尤其莽熱有陳奏蕃情之功,賜第崇仁裏。
接下來,便是宰相們設宴,為遠道而來的將士接風。李汲才剛喝了幾杯酒,便有宦官小碎步跑來,請他入禁中去接受皇帝的咨問。
李汲心說李豫你還真心急啊,假模假式整頓衣冠,辭別百僚,直往大明宮而去。才進明鳳門,便有兩個紅袍宦官迎上前來,叉手深躬:“拜見太尉。”
李汲定睛一瞧,都是熟人啊,這不是竇文場和霍仙鳴麽?趕緊還禮,說:“我等皆是故交,不必行此大禮——然二君身領禁軍多年,難道還得不著一件紫袍穿麽?”
霍仙鳴諂笑道:“豈敢與太尉同服色。”竇文場則說:“但聖人垂愛,穿什麽都無所謂啊。”李汲心說別扯了,你倆都是官兒迷,想當年就時常望著李輔國、程元振、魚朝恩的背影流口水,當我不知道啊?
二宦領著李汲進入宣政門,一名紫袍宦官早在門內拱手相接——自然是王駕鶴了。李汲行過禮,問:“聖人在何處見我?”王駕鶴滿面堆笑地答道:“延英殿。”
李汲笑道:“我卻不老。”
延英殿在延英門內,距離中朝僅僅一墻之隔。唐肅宗李亨時代,因為宰相苗晉卿年老,行動不便,每逢咨問,便不讓他深入內朝,跑蓬萊、金鑾、麟德殿去啦,而候之以延英殿——延英召對,就此成為美談。由此李汲才開玩笑說,我又不老啊,還走得動,何必要聖人主動到延英殿來等我呢?
王駕鶴解釋說:“近年來,宰相奏對,或聖人有所諮問,都在延英殿。”李汲心中微微一凜,心說李豫你啥意思?是僅僅示之以親厚呢,還是有把我留下入中書門下的用意?政事堂我可不去啊,能力有限,管不了整個大唐,最關鍵的,不可能我一個人說了算啊……
李豫在延英殿召見李汲,破天荒的,身邊不但有鄭王李邈,還有皇太子李適,一邊兒一個侍坐。見面之後,問問前線的戰事,河西與西域的現狀,李豫隨即引入正題:“吐蕃方有使來長安,請和,則卿以為,可許之否?”
李汲叉手問道:“不知是怎樣的請和法?”
李適在旁插嘴:“蕃使請以今日之界,勘為永界,並請我唐再降公主,兩家重結甥舅之好。”
李汲當場表態:“絕不可允!”
旋即解釋說:“蘭、鄯等州,仍陷賊手,沙州亦未規覆,豈能言和?若吐蕃果有城意,便當後退,兩家仍以蒙谷、赤嶺及祁連山、阿爾金山為界。”
李豫嘆息道:“連年征戰,將士勞碌,百姓流離,朕實不忍……何妨先暫許之,等積聚數載後再謀呢?卿以為如何?”
李汲直接搖頭:“不可。請先言隴右,蘭州不覆,涼州腹背受敵,秦、渭亦無險可守,一旦蕃賊背盟,大舉來侵,我唐恐又將退至六盤山一線,距鳳翔咫尺之遙矣;再言沙州,控扼當金山口,我得之則可封堵蕃賊北出之路,西域得安,蕃踞之,東可威脅瓜、肅,西可侵擾安西,此兵家必爭之地也,不可久淪敵手。
“蕃賊侵隴右而陷河西,不過數載,唐胡人等,無不恨蕃,每日引頸東望,渴盼王師的拯救。則一旦國家許和,以洮水為界,且不覆沙州,百姓失望,以為國家拋棄彼等,乃必甘心從蕃矣,將來再謀規覆,百倍之難!且吐蕃,蠻夷也,本無信義,我唐天朝上國,豈可背信,既盟之而覆謀之?陛下聖德,必為所玷——懇請三思。”
李豫微微一皺眉頭:“百戰之餘,我唐尚有實力規覆失土麽?”
李汲道:“吐蕃遣使來請和,不過緩兵之計也……”他還不清楚馬重英是否已經扳倒了尚結息,是否已經說動吐蕃讚普,改變了對唐策略;但想也知道,即便是真心求和,已經占據了的土地,沒那麽容易再吐出來啊——
“賊既謀緩,則我必當謀急,如此才可不落敵之彀中。臣本意今秋便攻沙州,有望規覆。其隴上諸軍,暫時仍可采取守勢,蕃賊若大舉來,則挫之以堅壁之下,然後嘗試反擊;蕃賊若不來,可今日一堡、明日一城,徐徐奪之。要在使蕃知我無急盟之意,使百姓知國家不棄彼等,肯於呼應也。”
頓了一頓,又說:“陛下無乃擔憂國力尚蹙,錢糧不足乎?臣今已覆瓜州,地接北庭、安西,且待規覆沙州,封堵蕃賊北上之路後,便西去收服葛邏祿、突騎施——此皆欺弱畏強,首鼠兩端之輩,不難破也。由此絲路可通,最多三歲,必有西商馱負殊方異貨,逾蔥嶺,過西域而來涼州,甚至於長安者,我唐商賈,亦將販絲綢、瓷器於極西。
“由此貨貿流通,往來不絕,長安市面必定繁盛,國家收取市稅,府庫可實;覆將錢絹安堵流人,使於關中放心墾殖,倉廩也可充盈。到那時陛下一紙詔下,關中諸軍足食足餉而出,必能盡覆隴右!其間但固守,以李晟、馬燧等將之能,又有臣在北線牽制,必無喪敗之虞。至於蕃使,可以暫且敷衍之,然絕不可應允之。”
“則在卿看來,隴右、西域盡覆,到天寶時局面,需要幾載?”
李汲先搖一搖頭:“國家尚貧弱,恐難恢覆天寶十五載前後的舊疆,臣意西域只到蔥嶺,隴右只到蒙谷、赤嶺,便可與蕃為盟——十年之內,當可辦此。若還謀深入,甚至於滅蕃,便只能寄望於日後了。”
李豫註目李汲,徐徐問道:“則卿還要在河西耽擱十年麽?”隨即又為自己的話打補丁:“朕實在想念卿,望能日夕相見,一舒渴懷啊。”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